■金融会客厅
网商银行冯亮:
没有线下网点,服务好6800万小微企业有秘诀
从发放一份名为“订单贷”的1元钱贷款开始、到累计服务6800万小微企业,一家资产规模超过4700亿元、没有线下网点的民营银行是如何做到的?网商银行成立10周年之际,行长冯亮分享了他对于网商银行立业之本的思考。
他还首度揭开了网商银行的AI银行图景——成为千万小微商家的CFO(首席财务官)。凭借AI应用所带来的技术平权,网商银行希望将更具专业性的CFO服务普惠给广大小微企业。
技术是拓展服务边界的不二法门
没有网点,但行长冯亮接触客户的时间并不算少。“我手机微信加得最多的就是小微商家。”冯亮告诉记者,他每个月都要见至少三四波小微客户,搬个板凳泡壶茶,围坐一起聊聊天。
更多时候,冯亮会拿出银行AI产品的Demo(样本),直观地给客户演示:看看AI可以为票据收付和贴现带来哪些增值服务?这些看起来高不可攀的新技术,所带来的资金管理的实在收益,让客户“眼前一亮”。
这样“入微”的“切磋”,让网商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切中了小微商家的需求痛点,成为网商银行十年以来的立身之本。
没有网点,网商银行就让产品自己“说话”。
2010年4月13日1点29分,杭州淘宝卖家王文强,在后台看到了一个“订单贷”的入口,他试着申请了1块钱,1分钟后,钱到账了。
就在这1分钟前,网商银行的前身,阿里金融刚刚上线。这笔少到利息可以忽略不计的贷款交易,直击小企业资金周转的“命门”,将金融服务的边界大幅拓宽。
2014年,中国首批民营银行牌照获批,蚂蚁集团发起的网商银行是其中之一,2015年6月25日,这家不设线下网点,没有客户经理的互联网银行正式开业。
过去十年,手机银行渗透率从2014年的32%跃升至88%,电商从业者从2000万涨到了7000万。2024年底,我国普惠小微信贷余额达到近33万亿元,网商银行十年累计服务小微经营者已超6800万。绕过实体网点,网商银行用技术平权,将金融服务点滴灌溉给有需要的小微商家,为他们提供“310”的服务。
所谓的“310”,即3分钟申请,1分钟放款,0人工干预——核心系统全部自研,全部架构上云,成为支持网商银行服务落地的“硬实力”。
“2015年网商银行开业时,我们希望未来5年可以服务1000万小微企业。当这一目标被提出的时候,我们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,但事实上,我们只用了3年就做到了。”冯亮坦言。
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爆发,顺着前身阿里金融在“双11”洪峰创造的弹性可扩展的云上系统,网商银行的贷款申请手续便利、到账又快,精准对症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痛点,迅速收获了众多小微企业的认可。
自王文强的首笔“订单贷”以来,截至2024年底,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4710亿元,2025年第一季度末继续增至4728亿元。2024年,该行客户资产管理规模(AUM)突破1万亿元,理财代销规模冲到行业第二,合作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,正在从单纯的信贷机构转向综合金融服务商。
从四只“鸟”到“AI CFO”
在网商银行有四只“鸟”——大山雀、大雁、布谷鸟、百灵,分别对应的是卫星遥感风控系统、供应链金融系统、智能普惠理财系统和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,其背后是对银行业务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的深度探索,让传统金融服务的“锦上添花”变身为普惠小微企业的“雪中送炭”。
如,“大山雀”运用卫星遥感数据,通过识别农户的耕地面积、农作物种类以及长势,然后结合气候、地理位置、行业景气度等因素,再利用风控模型预估农户的产量和产值,这样就可以为农户提供精准授信。
上线5年来,“大山雀”已经能识别出十几种主粮和经济作物,帮助181万农户获得了信用贷款,其中八成以上是征信白户,近80%种植都在10亩以下。
而“大雁”供应链金融系统则通过构建产业图谱,沿着九大产业链精准识别了2100万家链上小微企业,特别是小微企业背后的小微企业,将原本不到30%的金融服务覆盖率提升到了80%。仅仅围绕“杭州六小龙”,网商银行已经识别上下游的小微企业200多家,累计放贷超过3亿元。
如今,网商银行基本能识别所有与小微企业经营相关的材料,包括税务、合同、资质、水电煤缴费单、专利证等。而这些数据通过四只“鸟”的反复试错优化,成为帮助金融机构“读懂”小微企业的密码。
对于技术演进的“获得感”,网商银行CIO高嵩感受最深刻。作为技术骨干,10年来他婉拒了不少企业薪资倍增的“橄榄枝”,其底气来自网商银行在科技人员的预算和招聘上的“不设限”。如今,网商银行仅AI算法人员就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
“我们有约60%的科技人员,可以进行精准的AI分析,做整个行业的判断,但是绝大部分小微企业是做不到的。下一个10年我们能够把今天大企业享受到的AI服务,平权给小微企业,这才是大方向。”对于AI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未来,高嵩觉得大有可为。
而这也正印证了网商银行的创新观——解决大问题固然重要,但更要解决“真问题”。
冯亮告诉记者,在实际经济运营中,作为神经末梢的小微企业必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。特别是当小微企业不是处于扩张周期中时,他在某些领域的有效需求是减弱的。“这个时候我们更要思考,网商银行可以做什么?”
他的解题思路是:除了传统信贷服务,客户的资金管理、资金增值、理财、支付方案等都存在巨大空间,网商银行要顺应客户需求而动,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、更稳健有效的经营,成为一家为小微企业创造增量价值的AI银行。
“未来10年,将是迈向AI银行的10年。”冯亮说,网商银行的AI银行战略是要做千万小微企业的CFO(首席财务官)。
AI CFO不是账房先生
过去10年,是数字银行蓬勃发展的10年。网商银行用技术打破了金融服务的物理边界,而未来10年将属于AI。在冯亮看来,网商银行做AI CFO并非另起炉灶,而是基于过去10年对于小微客户持续不断的洞察和了解,特别是沉淀下来的“数据轨迹”。小微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越复杂,AI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反而越大。
“AI CFO的服务范式与原来的存贷汇的服务模式不是割裂的。”冯亮说,“一个优秀的CFO不是账房先生,需要对于企业的经营有深刻的了解,对于行业趋势有深刻的判断,对于金融工具的使用非常熟悉。”
以票据为例,这是小微企业既熟悉又陌生的业务。比如,票据收付和贴现是一个标准化金融产品,小微企业可以用,但甄别票据真假,如何组合付票,研究贴现利率,选择贴现时机,对他们来说,显然难度“超纲”。如果有一名CFO贴身服务,问题将迎刃而解。这恰恰是银行作为AI CFO,从“给产品”到“当管家”的服务升级。
“既懂AI技术,又对行业有深刻认知的人,现在是非常稀缺的,尤其对于小微企业来说。网商银行希望通过团队协作和技术手段,让小微企业拥有自己的‘AI CFO’。”他说。
据冯亮透露,网商银行正在酝酿类似“AI票据管家”“AI连锁通资金大脑”“AI投标助手”等应用,不久的将来会尝试运行。
未来再向前一步,AI银行的服务可能突破金融和经营的边界,成为服务之间互相调度的“新入口”。比如小微企业招投标场景,周期很长,小微企业需要搜索投标项目、分析自身竞争力、撰写投标文书;如果中标,要写合同,要融资。如果有一名CFO陪伴在侧,就可以为其调度服务。“网商银行做不了所有服务,但可以为小微企业调起其他Agent(智能体)的服务。”冯亮畅想道,“如果能够因此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或者生态,我们乐见其成。”
冯亮坚信,每一次科技的进步,都是普惠金融服务平权的阶梯。AI的使命从来不是取代人,而是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。“舞台很大,探索才刚刚开始。”
专业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